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快讯 > 正文

落后挨打?晚清的困局有多严峻?人口、农业、军事,都是死循环

2023-07-08 12:59:46 个人图书馆-若悟369

#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#

陈可辛导演的电影《投名状》中有着这样一个桥段:清军攻下城池之后,有两个目无军法的年轻士兵奸淫了城中的妇女。事情败露之后,军中领袖庞青云(李连杰饰演)下令就二人处死。在此期间,他的两位结拜兄弟不断劝阻,要求大哥三思后行。面对他们的阻拦,庞青云怒目圆睁,之后说出了本片意味最深长的这段话语:

“以前我做官的时候,在街上看到一个捕快。抓住一个穷人,见着就打、。打得遍体鳞伤、浑身是血。没有任何理由,就是因为他穷。而这个穷人没有任何怨言,仿佛一切都是天公地道。从那天起我就发誓,如果我做主这种事情就绝不会发生……”


【资料图】

从表面上来看这段话的含义很好理解,整体突出的就是一个“为民做主,支持公道”,但只要结合史实就不难发现,此话是具有严重的矛盾性的,这点我们后文再进行论述。那么晚清所面临的危机究竟有多严重?为何如此多的有志之士都救不回清朝呢?

人口困局

清朝人民

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·罗伯特·马尔萨斯在200多年就发表过这样的一个观点。即:饥荒与战争的原因大多来自于人口与土地不均匀的分配现象。简单来说,人口总是以指数性(增长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速增长)增长,而土地却只能以线性速度(稳步增长)。

这就催生了以下的结果: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所能支配的资源将会越来越少,直到接近于0的资源持有量。到了这个时候,饥荒、瘟疫、战争等事件,就会接连爆发。最终以这种方式,强行把人口压力降低,社会再次归于平静。开始下一个循环。

这就是晚清所面临的第一个困局——人口压力。1840年,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,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国门。耻辱的中国近代史至此开始。康雍乾三帝时期,清朝人口大概有3亿之多。

而来到连年战火,草菅人命的清末,中国的人口竟然已经增长到了4.2亿左右。为何如此?那是因为清政府的奇葩政策。在当时的统治阶级看来,清朝被洋人踩在脚底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不够多。所以为了重振大清荣光,他们特意出台了“多生政策”,以鼓励百姓生育的方式来挽回局势。

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。在清廷的政策下人口确实上去了,但土地面积与生产效率这两个因素却始终停滞不前。这就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。在19世纪后期的安徽、江苏、河南等地,游荡着数以百万的饥民。他们因为没饭吃,被迫拖家带口,搬迁逃荒。

当时有位英国传教士见此场面,甚至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产生了动摇。对此他记录到:这群衣衫褴褛,面黄肌瘦的人正在经历大规模地迁移。很多人都死在了半路上。令人不安的是,他们还有吃人的习惯。那些病倒的人可能还没咽气,皮肉就会被同行者分食而空。骨头则留给野狗。没有牧师会为他们祈祷,也没有世人会去怜悯他们。我很难相信这不是在地狱所发生的场景。上帝究竟在何处?

饥荒

但这依旧不是最恐怖的。人性的下限到底可以恶劣到哪个程度,请接着往下看。为了混口饭吃,很多饥民开始不择手段。他们卖儿卖女、挖坟掘尸、恶意杀人,只为将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人体卖到一个骇人听闻的场所——“人肉铺”

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肉的价格竟然开始水涨船高,这就意味着人肉已经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了。看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觉得:这些饥民都是没有土地可耕从而落得此等下场的。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?

“内卷”危机

农民

在晚清时期,如果你只是一位无财无势的普通百姓。那么你的生活就注定在饥饿与困苦中度过。这与是否努力耕作没有关系,而是那个社会背景下必然的结果。面对饿殍遍野的惨状,当时家中还尚有田地糊口的民众普遍会认为:我必须要加倍努力干活,这样才不会步入饥民的后尘。

这个想法放到现代来说,绝对行得通。然而在当时那个人多地少的时代,就另当别论了。首先,封建时代的农业模式以传统的人力农耕为主。而“努力”就意味着人要多。人多了人力成本就低,人力成本低就意味着人力的随意挥霍。

通俗来说人的身体机能与土地的肥力终究是有限的。在农业模式没有实现转型之前,你家三亩的地即便是锄头抡出火星子了,也只能产三亩的粮。反而因为人多了,导致生存环境不断受到挤压。这其实又回到了,上文提及的“人口压力”一题上。两者都是环环相扣的。

曾国藩

而产值的停滞不前,又代表着生产水平的低下。生产水平越低下的地方。就越要依赖人口,这是完全的恶性循环。此种困局一般出现在清末时期的江南地区。该地区的人虽没有到逃荒或者饿死的程度,但生活条件也只能为家徒四壁来形容。

现在我们把话题回到开文的那段台词上,为什么说它自相矛盾,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晚清的王牌军团“湘军”了。湘军的建立者曾国藩就出生于平民家庭。他起初建军意愿便是:“爱民、为民、护民。”

所以湘军在建立之初以军纪优良著称,很多人都觉得此军乃是乱世中难能可贵的良心组织。但随着战争的激烈化(太平天国运动),湘军的伤亡越来越大。一度出现缺兵少将的情况。

屠城

为了扩大自己的兵源,曾国藩下调了军队的招募条件,开始大量收纳包括溃军、土匪在内的人员。这些家伙可不讲什么仁义道德。自然是有财就抢、有便宜就占。虽说他们的道德水平不高,但其战斗力却领先于普通士兵。因此湘军高层也不敢随意清算他们。

况且随着清政府与列强作战的屡屡失利,所赔偿的银两数额也逐渐增高。中央政府都债台高筑了,湘军的军饷自然难以保障。连基本的后勤保障都无法提供,何来的“救国爱民”之力?

这就又导致了一个死循环。湘军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打仗,而越打仗损失就越大。这个闭环怎么突破呢?就只能依靠压榨人民了。军纪也在这个过程中,逐渐败坏了。湘军最出名的恶行,便是连屠三城(九江、安庆、南京),数十万的百姓死在他们手上。

落后挨打

清运的火炮

现代很多人认为:清朝的衰败,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军队的装备落后。这个说法并不正确。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,远征军的装备全是进口的西式枪械。就连俄国人都对此评论道:这支军队的实力已经与西方强军相差无几了。

在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之后,就从城内发现了足以装备1.6万余人的先进火枪。而且这些武器多数都是清廷的仿制品,工艺一点也不差。这些武器为何不发放到士兵手上?那是因为官员的腐败。

这些武器从兵工厂刚出来的时候,就落入了相关官员的手中。他们将此妥善保管起来,为的是把其走私给亚洲的其他国家。清军真正的弱势之处在于那些基层军官之上。

甲午战争的惨败

他们往往有些小权力就自认为天下无敌,但碍于自己文化水平低下,只能胡乱指挥。该冲锋的时候不冲,该防守的时候又立不住阵脚。甲午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。实际上,甲午海战只是整场战役的冰山一角。真正的重头戏还是在于陆地。

在陆战之中,清军主要的任务是防御。但他们的战斗意志极为消极。日军冲上来了,基层军官就下令撤退。他们很害怕短兵相接,只会躲在战壕内命令手下士兵放空枪。

其次军队中的很多成员都没有“国家”与“民族”的概念,他们既不想动员民众,也忌惮受伤与死亡。这就是为何清军在战争后期一溃千里的原因所在。总而言之清军并不败在装备之上,而是亡于制度之中。

晚清着实就是一个死局。在这个“人吃人”的时代,有理想救国的人却连自己都救不了。要想真正解救天下苍生,就必须动用非常规的“武器”,人们需要用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并解释这个世界。1866年一位名叫孙文的男人在广东出生,他的一生就在贯彻上述的这个观点。